《自殺突擊隊:集結》一開場,預告片式的影像節奏迅速交代了又一次的招募過程,於片頭狠心殺死一隻小鳥的「學者」彷彿代言觀眾一般,說他早知道自殺突擊隊的運作機制,廢話不必多說,眾惡徒組成的「X特遣隊」以慢動作在巨幅美國國旗前走向鏡頭,任務即展開。 五分鐘後,上一秒還在直升機上嬉笑打鬧的他們全數陣亡(除了小丑女與瑞克佛萊格),不僅首集角色「迴力鏢隊長」慘死,白天才冷酷地屠殺小鳥的「學者」落荒而逃,最後自爆的屍體還成了另一隻小鳥的早餐,《自殺突擊隊:集結》的片頭字幕這才正式開始。 超級英雄電影發展至今,許多接棒的創作者轉而嘲笑英雄電影的經典形象,以打造新鮮感。無論是《樂高蝙蝠俠電影》、《蜘蛛人:新宇宙》以動畫重製了經典電影場面,或者《死侍》打破第四道牆的玩笑,這些作品深知觀眾早已熟悉典型英雄套路,於是在快速交代劇情後即加以翻轉,也趁機標誌己身不同於其他作品的野心。然而,詹姆斯岡恩在《自殺突擊隊:集結》的玩心大起,所發揮的作用也不僅僅是文本上的反諷,一本正經的開場後揭露鳥到不行的超能力並賜死一個個超級英雄,更是開了失敗的首集玩笑,在屠殺一整個自殺突擊隊後,讓我們重新開始,岡恩也宣示了自己不會重蹈覆徹的決心。

《自殺突擊隊:集結》 – —政治不正確怪咖的爽快復仇
《自殺突擊隊:集結》 – —政治不正確怪咖的爽快復仇

還記得今年台北電影節放映王逸帆導演的最新短片作品《伏魔殿》後,主持人問現場觀眾有多少人看過《洞兩洞六》,結果約莫八成的人舉起了手。兩部短片作品裡如此鮮明的風格,的確令人難以忘懷、很想看導演的下一部作品;然而這對於一位新導演來說,在短短幾年內如此快速建立起個人品牌與粉絲群,實在是不太尋常的事。 更不尋常的是,拍完《洞兩洞六》後,王逸帆受編劇簡士耕邀請,成了長片《逃出立法院》的導演。《逃出立法院》的故事簡單爽快,一起工廠建造案引起了反對與支持兩派立委對峙,結果因開放案傳入的殭屍病毒於立法院爆發,在豪邁噴灑的嘔吐物與血漿中,幾位主角需合力殺出一條血路逃出立法院。突然發現,這聽起來又B又鬧感覺又很爽的故事,放眼似乎也沒有比王逸帆更合適的人選了。 結果也的確如此,《洞兩洞六》一開場便帶著那股廢話少說的衝勁,賴雅妍所飾演的前任立委熊穎穎快速交待前情,加上幾個角色一出場後搭配定格畫面、漫畫字體,迅速標籤為熱血青年、國會黑道、純情警衛等形象,宛如電玩遊戲開場不浪費任何一秒,趕著進入重頭戲。然而王逸帆的拿手戲並非噴血漿如此膚淺,那些看似無厘頭卻爽快流暢的來回爭執,搭配艾德格萊特式的視覺奇想才是真正好看之處。但更深一層,讓這些笑點得以建立的,是他對各種人情場合的中肯觀察,延續自《洞兩洞六》的混飯替代役、拘泥於行政規則的人事主任、國會內的種種政治亂象,都是多數台灣人能有共鳴的描繪。

《逃出立法院》Get The Hell Out – —殺出台灣電影一條血路
《逃出立法院》Get The Hell Out – —殺出台灣電影一條血路

博恩的強姦笑話不是也不應該是「政治正確小警察vs.自以為有豁免權而無道德下限的博恩與博恩粉」之間的對決,所有事情落入這種二元立場最後都不會有任何交集或討論空間。尤其今天的事情牽扯上性別、言論自由、藝術創作三個單扯一項就吵不完的戰場,碰上三者的加總,有必要把爭論點一個一個整理清楚。 先講結論,我個人認為這件事情分成道德、創作技巧、公關操作三個層面:我覺得博恩在道德上沒有問題、創作技巧有待加強、公關操作糟糕透頂。 如果只是單單看過相關文字討論的人,我強烈建議你把完整的影片看完,最好七分鐘版與十分鐘版兩段都看,因為任何的引用 – —就算我把逐字稿全部打來 – —都是去除了表演者口氣、動作、情境的修剪版,一段表演的好壞如果看文字就能讓你下結論,那喜劇演員天天打字發文就好了。 道德的部分主要爭議在「強姦本身到底可不可以拿來開玩笑」和「可能讓大家更加忽視男性也會遭受性暴力」兩件事,偏偏這兩件事根本不能扯在一起談。先講顯然更加嚴格的前者,強姦可以作爲幽默的題材嗎?老實說,我不覺得有任何題材不可以拿來寫成喜劇。事實上,從心理學的角度,很大一部分的幽默、和幽默後的效果,本身就是來自刺激觀眾有違社會常規的想法,然後正當化這種幸災樂禍,再透過大笑抒發、轉移道德壓力。喜劇演員如果不嘗試挑戰道德界線,就像叫特技演員只能走直徑50公分寬的鋼絲,就沒有任何觀賞價值了。所以技巧就成了很重要的一件事,例如自嘲就是最典型的方法,但這部分之後再談。

關於博恩的強姦笑話 — —道德、技巧、與公關三碼事
關於博恩的強姦笑話 — —道德、技巧、與公關三碼事